
日前,潍坊市博物馆“竹影兰风——郑板桥特展”悄然拉开帷幕。莫得开展庆典J9九游会体育,莫得科技感满满的展陈工夫,独一与主题议论的文物。内容言语,无需喧哗,自有千钧之力。这呼应了郑板桥一世结净简朴的品格,亦然潍坊东谈主对老县令的石友般恢复。隔着三百年的幽幽光阴,不雅其字画,咱们仍可品其心,见其东谈主。
七载春风在潍县
郑板桥,名郑燮,江苏兴化东谈主。行为清代“扬州八怪”的代表,他艺术作风独树一帜,东谈主生阅历也另类,当得起一个“怪”字。
他降存一火力,自幼鼓诗书、才华横溢,科举之路却走了20多年。“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东谈主、乾隆进士”的听说背后,是无穷的辛酸。44岁那年,郑板桥好阻滞易高中进士,又候官6年,50岁时才终于步入宦途。
深远的下层体验、捏久的生活祸患,莳植了他判辨的惜贫爱民情感。在范县、潍县任知事的12年里,他水菜不交、勤用功恳,被匹夫亲切地称为“郑苍天”。
乾隆十八年(1753年),61岁的郑板桥为民请命,得罪了上级,索性辞官。他以卖画为生,往来扬州、兴化之间,诗酒附和,安贫乐谈,确立艺术岑岭。
板桥之作,吉光凤羽,洒落各方。能凭一己之力,办起郑板桥特展的,除了潍坊市博物馆,国内还真没几家。这是因为,郑板桥在潍县,也等至今山东潍坊任职7年之久。郑板桥自称“七载春风在潍县”,那段时光令他毕生谨记。
从莫得哪个县令,与这方地盘议论得如斯紧密。
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郑板桥调任潍县知事。潍县正本是高贵大邑,因近年灾荒,此时匹夫陷落风尘,民穷财尽。郑板桥屡次朝上级官府申请开仓赈灾未果。终末,他冒着丢官和杀头危急,果决放粮馈遗,救下浩荡人命。
一个不寐的夜晚,县衙书房内,郑板桥眉头紧锁。窗外,冷雨凄风,疏竹细碎作响,像匹夫祸患呻吟。他心思难宁,提笔展纸写下: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难熬声。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这首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》,如今成为政德素质名作。
郑板桥在潍县,有五载旱灾、水患、蝗灾不休,救灾成了主业。他与匹夫齐心并力,走遍了潍县120多个村落,小簿子记了30多本。谁家孩子该上学了,谁家老东谈主没东谈主存眷,谁家地该种什么庄稼,小簿子上皆记载着。离任时,他把这些簿子留给继任县令:“这些皆是潍县的实情,你照着作念,匹夫会念你的好。”
提笔写下“准给粥”字条,让灾民进粥厂领粥;摆下一口“朝天锅”,在大集上挽回匹夫;巧解穷东谈主家“缺一(衣)少十(食)”对子,安排年关扶贫;赴潍北禹王台,勘探现场,防海水倒浸……几许民间牵记,禀报着郑板桥的诚笃情感。
枝桠关情,投桃报李。郑板桥离开潍县时,囊橐空寂,仅有史籍数卷。匹夫遮谈遮挽,家家画像祭祀,甚而为其建造生祠。
潍州原是小苏州
郑板桥留住的不仅仅故事。“竹影兰风——郑板桥特展”展出的文物有100余件,大多是潍坊市博物馆的藏品。虽是以字画为主的展览,展陈干线却是呈现郑板桥廉政为民的民本想想。换言之,展览并非就艺术论艺术,而是借艺术作品论东谈主。
特展第一部分,通过郑板桥字画、判牍、乡信、诗词等,以枝桠关情、断案惜弱、文关民瘼三个单位,展现其民本情感。第二部分,展示他在潍县任上救世济民、惜才扬文的治绩。代表文物首推郑板桥《修城记》手迹。
昔日,为了处理匹夫饱暖,郑板桥摄取以工代赈口头,组织匹夫修筑城墙、调换河谈,靠作事换取生活。《修城记》等于他撰写的“动员令”。
《修城记》为纸本,全文计225字,分为四幅,每幅纵49厘米,宽23厘米。末幅款署“乾隆戊辰九秋郑燮题”,下钤“郑燮之印”“皆官”印记。文中,郑板桥叙述了天无惯例、事无常理,要未雨辩论的有趣,进而叙述修城墙的伏击性和必要性。他带头行径,告示“修城工六十尺,计钱三百六十千”,这很是于他半年的薪水。文中还明确,我方主捏修城“一钱一物概不经手”,也不图留名,确保工程廉正。作品文辞简练恳切,书道超逸洒脱。原件和拓石,皆藏于潍坊市博物馆。

跟着年成转好,施政明朗,潍县城日渐商贾甘愿,匹夫得以文治武功。看到变化,郑板桥沸腾地写下一首诗:“三更灯火不曾收,玉脍金齑满市楼。云外清歌花外笛,潍州原是小苏州。”
这次展出的《“春风十里”七言诗轴》,与之有不约而同之妙。其诗曰:“春风十里送啼莺,山色江光翠满城。曲岸红薇明涧水,矮窗白纸出版声。衙斋种豆官无事,词讼题诗吏知名。昨夜村灯鱼藕市,青帘醇酒见情面。”字里行间,写满了他对潍县的爱重。
从艺术角度看,该作品使用行书,行书中隶意浓厚,加以楷草,并以画法入笔,使得整幅作品骨力劲拔,具有快刀利剑的声威和傲岸倔强的风貌,是一件佳作。
风骨独绝今古
特展第三、四部分,展示的是郑板桥的艺术确立。一方面,展出了郑板桥私有的书道,及兰竹石绘图。另一方面,通过高凤翰、边寿民、李鱓、黄慎、金农等五位字画家的作品,展示“扬州八怪”追求个性目田、表达心怀志向、表达真情实感的艺术创作想想。
行为艺术家,郑板桥的诗、书、画俱佳,东谈主称“三绝”。他的诗文,直抒血性,鞭挞丑恶。他的书道,自称“六分半书”,独具一格。他的绘图,多绘兰竹石。画兰,秀叶疏花,极具姿致;画竹,超逸劲秀,形神俱足;画石,峭拔瘦硬,鲁莽朝上。再配以点睛之题跋,富裕哲理,冠绝一时。是以,有“郑竹”“郑兰”之誉。
这次展出的《峤壁兰图》,恰是郑板桥“三绝”的代表作。《峤壁兰图》是他存世兰草题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画作,达到了纵161厘米、横137厘米的边界。1948年,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的后东谈主陈秉忱回到家乡,敕令乡绅为刚目田的潍县捐献文物,《峤壁兰图》由此入藏当地文博机构。
作品纸本墨色,布局豁达严整、轻易崭新。左上方,峻峭的山壁万箭垂兰;右下方,两丛兰花浮映于草石之中,与上侧绝壁俯仰呼应;右上方,“六分半书”的题跋,如浪里插蒿,更见奇崛。画面左高右低,全幅举座呈三开之势,中间大皆留白。

古东谈主作兰、竹、石图,多取全景。而郑板桥作此图,单取左上一角,自出心裁。只看一角,好似一幅习作小品,但纵不雅全局,又能把三者蚁集为一,足见他的艺术功力。
郑板桥的作品,从来皆不是单纯描摹表象。这个平生最爱画竹兰的文东谈主,内容里铭刻着正人之风。《峤壁兰图》的题跋写谈:“峤壁兰垂万箭多,山根碧蕊亦婀娜。天公雨露忘我意,分歧高来世为何?”可见,郑板桥是借山上和山脚的兰花被东谈主定以高下之分,来弊端东谈主世间的不屈。
同期展出的“贵重迷糊”碑刻拓本,也号称经典,人所共知。
相传,“贵重迷糊”领先是郑板桥在莱州云峰山写的。郑板桥使命之余,专程至此不雅郑文公碑。引东谈主入胜至天黑,借宿山间茅庐。屋主东谈主是位老头,自称“迷糊老东谈主”,谈吐不俗。他储藏有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,石质精湛,刻工雅致。应老东谈主所请,郑板桥题下“贵重迷糊”四字,刻于砚背。其后,郑板桥又屡次应一又友之邀,书写同题作品。因此,存世的“贵重迷糊”版块不啻一种。
潍坊市博物馆崇尚的这件“贵重迷糊”碑刻拓本,碑芯尺寸为纵43.5厘米,横101厘米。“贵重迷糊”四字用“六分半书”书写,奥妙无穷,偃仰欹斜,疏密相间。下方还有一段小字题跋,写的是:“贤达难,迷糊难,由贤达而转入迷糊更难。放一着,退一步,当下快慰,非图其后福报也。”题名写有:“乾隆辛未秋九月十有九日,板桥。”后钤白文“郑夑之印”、朱文“七品官耳”图章二方,右上角有“橄榄轩”白文引首章一方。
这件作品格外之处在于,有明确编年,即作于乾隆十六年(1751年)。其时,郑板桥59岁,恰是艺术创作的黄金时分。该作品不仅是郑板桥书道艺术的格外遗存,亦然盘问清代书道和文化的什物质量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。
令东谈主唏嘘的是,尽管如今名声在外,但晚年的郑板桥,并没能靠鬻书卖画发财致富。犬子许配,仅以一幅兰花题诗画行为嫁妆。晚年,他无钱置坟场,就与祖坟葬在了一齐。其后有东谈主挖开墓,除了几块朽骨,仅有一只内盛纸灰的瓦罐,上头盖有一块罗地砖,刻着“扬州八怪郑燮之柩”。
“字如其东谈主,画如其东谈主”,这八个字放在郑板桥身上最为贴切。不雅“竹影兰风——郑板桥特展”,其实只需排深重纷。透过期光的棱镜,从郑板桥的书道作品里,不错明晰看到他的风骨、他的追求,悟到他的情、他的谈、他的心。
正如启功先生所说,郑板桥“秉公正之性,而出以柔逊之行,胸中无不能言之事,笔下无不易解之辞,此其是以独绝今古者”。
(全球新闻·全球日报记者 张九龙)